深圳市金贝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

妈妈越懒,孩子越独立?蒙特梭利这条教育理论,你真的理解吗?

1265人浏览 / 2020年12月25日

前几天和朋友聚会,看到朋友带娃的方式,我不禁陷入沉思。

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,正拿着勺子自己吃饭,嘴边有一些饭粒。

妈妈看到后,着急忙慌地过来,边夺过勺子边说,哎呀,看你怎么吃饭的,吃得脸上都是,还是妈妈喂你吧。

本来孩子自己吃得津津有味,妈妈帮忙后,他突然就不愿意自己吃饭了。

看到这一幕,我很为这个孩子难过。自己吃饭是孩子功能性发展的体现,一次良好的独立性锻炼就这样被妈妈“破坏”了非常可惜。

蒙特梭利博士曾经说过:

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比如会系鞋带、自己穿脱衣的孩子,都会将他的快乐和成就感写在脸上。

事实上,独立是孩子内心自发的需求,家长和老师要尊重、引导孩子这种独立性,而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。

说到这里,我就想起我们粉红塔园区的一件真实事例。

5岁的倩倩刚来园区时总是会哭闹,妈妈把倩倩这种行为归纳为不想上学、调皮、不听话。

我觉得很奇怪,5岁的孩子不应该每次上学都哭呀。于是,在课程间隙,我问倩倩:为什么每次过来都哭鼻子,是不是觉得哪里不舒服?

倩倩小声说:“不是的,我很喜欢老师,也很喜欢学校,学校路上有一棵花可漂亮了,但妈妈从来不让我看。”

这下我明白了,赶紧和倩倩妈妈沟通问题。

5岁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意志了,倩倩想看花,而妈妈却觉得要迟到了、看花浪费时间,让倩倩赶快走,违背了倩倩自己的意志,所以孩子就会哭闹不止。

这种时候,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志和发展节奏,给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。


美国心理学家在对1500位儿童的长期观察中发现,30年后取得成就的人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都具备不屈的毅力、很强的独立性和高度的自律性。

足以说明孩子的品格,尤其是独立、自律、自觉等品质对他们的人生会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。

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、自律的特质,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。

儿童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独立?

答案是出生前。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,独立性的表现也大不一样。

婴儿出生时,大家关注的重点一般是母亲的辛苦和努力,但其实分娩也需要孩子的配合。

胎儿需要抬头、收起下巴,还要几次转动自己的身体、仰头、蹬脚……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后,最终才能从产道出来。

这个过程中,孩子是通过自己身体的动作,完成自身与母体的分离,可以说出生是孩子生理独立的第一步。


此时孩子身体有了更完善的发展,开始长牙,胃部开始分泌胃酸,对母亲的依赖也进一步减少。

在语言发展方面,五六个月大的孩子也在尝试用嘴唇发出简单的音节,这也是孩子独立性的一大表现。


1岁前后,孩子已经开始摇摇晃晃地学走路了。

他们会拉着大人的手,探索更多的地方;偶尔还会甩开大人,表现出想要自己走路的欲望。

尽管走得不稳,跌跌撞撞,但这也是他们自主性的一种体现。

而在语言上,孩子开始学着讲话,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。

孩子独立性发展进一步增强,这个阶段孩子的行动往往来自于他们内在的动力。

他们喜欢玩搬运游戏,热衷于把瓶盖拧开再盖上,对打开和关上柜橱门的活动感到着迷。

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非常明显,他们会抵触用宝宝或小名称呼自己,一般习惯用“我”指代自己;对自我及他物的区分意识有明显的提升。

当家长观察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,应该予以引导和帮助,不能简单地把孩子的各种表现归为不听话、不懂事。


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。

举个例子,我认识的一位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性,让4岁的孩子单独穿连体裤,孩子在钻胳膊的环节不太熟练,妈妈没有做出帮助和指导,最后导致孩子一穿衣服就哭。

这就是给孩子布置了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内的任务,让孩子在穿衣服这件事上经受了多次失败和打击,让孩子习得性无助。

妈妈的本意是好的,结果却事与愿违。

关于这点,蒙特梭利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在孩子学会独立性的路上,我们必须帮助孩子。

培养孩子独立性时要注意观察,在必要时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,这也是防止孩子习得性无助的手段。

培养孩子独立性是一项长期工程,需要爸爸妈妈的坚持和努力,营造合适的环境,将独立性培养融入日常生活。

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尊重,赋予孩子掌控权,孩子才有信心向外探索。

放开手,我们才能发现孩子巨大的潜力。


微信公众号
客服二维码

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,定时发布干货文章